今年会jinnianhui.com(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今年会jinnianhui.com)成立于1952年,是金年会手机版app网址金属行业综合实力雄厚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机构,是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总资产超过110亿元,拥有包括4名两院院士在内的职工4,100余人。总部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在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河北燕郊-廊坊-雄安、山东德州-青岛-威海-乐陵、安徽合肥、福建厦门、上海、四川乐山、重庆...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我院即成立了研究生工作小组,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立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部。

现有两个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另有分析化学、矿物加工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科建设
详情页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度)

研究生院 2022-05-30

一、学位授权点概况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本学位授权点1984年获得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压力加工、半导体材料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位授权点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急迫需求,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创新、以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坚持“两段递进培养、突出工程特色”的培养模式,依托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要研究课题开展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既有坚实专业基础、又有工程技术专长的研究生,形成了“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与标准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授权点面向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国防军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需求,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新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工程技术创新。按照人才的不同培养阶段,分设以下目标:

(1)博士培养目标

具有优良的学术素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注重材料的成分和结构、制备和加工、性能与服役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的研究;掌握相关的先进工艺、装备、测试评价技术;具有运用本学科国际通用语言进行学术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取得理论或实践上的创造性或者颠覆性研究成果;在高教领域、科研领域、相关社会行业中,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实施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2)硕士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和学术行为习惯,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熟悉现代材料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学科的外文资料,能够做出具有独特学术意义或全球应用背景的研究成果。在能源、信息、半导体、仪器仪表、航空和航天、船舶、冶金、机械等行业,能够成为积极的、行动力强的、具有全球视野的材料技术实施和管理人才。

 

(二)学位标准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本学位授权点制订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研究生申请学位有关科研成果要求的规定》,从学科知识、基本素质、学术能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创新能力等方面规定了学位授予标准。

(1)博士学位标准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主要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博士生最低修满12学分。科研素质主要考核学术活动、论文选题和中期等方面,具体要求为:①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10次,其中本人作学术报告3次(至少有1次为本学科全国性学术会议),记2个学分;②严格执行论文选题报告和专家考评制度;③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未进行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将被淘汰。

在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方面,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申请博士学位的科研成果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及以上至少1项并且个人排名前5名,在本专业领域的JCR二区期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②博士学位申请者为第一完成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完成人、博士学位申请者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送审稿1项及以上,在本专业领域的JCR二区期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③博士学位申请者为第一完成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完成人、博士学位申请者为第二完成人申请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及以上,在本专业领域的JCR二区期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④在本专业领域的SCI或EI收录源期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其中2篇被SCI收录源期刊收录);⑤在本专业领域的JCR二区期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⑥在本专业领域的JCR一区期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2)硕士学位标准

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主要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硕士生最低修满30学分。科研素质主要考核学术活动、论文选题和中期等方面,具体要求为:①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8次,其中本人作学术报告2次,记2个学分;②严格执行论文选题报告和专家考评制度;③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未进行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将被淘汰。

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方面,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科研成果需满足下列条件:申请者需至少在专业领域的SCI或EI收录源期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篇。

 

三、基本条件

(一)培养方向

 

2006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学科培养方向,主要以有色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涵盖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新能源材料、光电信息与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新材料测试评价与计算模拟等研究领域。3个学科培养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和优势如下:

(1)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前沿进展为基础,在分子、原子、电子等基础科学层面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性能变化规律,为各类新材料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是理科与工科高度融合的学科。本学位授权点以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智能传感材料、集成电路配套材料、真空电子材料、信息防护材料等现代信息技术用先进功能材料为对象,重点研究不同材料成分-结构-性能间的科学问题和内在关系,探索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新材料的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加工工艺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与相关器件,致力于先进材料特别是高端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满足未来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对材料的发展需求。

该学科培养方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主要依托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拥有一支由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专业及年龄结构合理、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和导师队伍,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行业共性技术、国防军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学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包括发展新型材料,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学位授权点材料学方向以高性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稀土磁、光、催化、陶瓷、抛光等新型稀土功能材料为对象,研究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制备工艺—组成与结构—材料性质—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属于应用基础学科,既探究材料的普遍规律,又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该学科培养方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主要依托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拥有1个全国专业人才先进集体、2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名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国家特聘专家,在新材料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素质科研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材料学方向为促进国家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以及国家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是研究控制材料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将材料加工成人类社会所需求的各种零部件及成品的应用技术学科,它覆盖原金属塑性加工、铸造和焊接、粉末冶金等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材料加工工程与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机械、自动控制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本学位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方向围绕大品种有色金属结构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先进金属粉末、先进医用生物材料和特种精密智能制造成形技术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及工程化创新研究。

该学科培养方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主要依托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属粉体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拥有1支科技部创新团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省部级人才8名,在新材料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近年来,材料加工工程方向面向国家、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民生服务需求,在有色金属特种制备加工技术、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加工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二)师资队伍

 

本学位授权点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培养或引进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2021年,学位授权点培养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3名、行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名,12名导师晋升正高级职称。学位授权点从国外引进院士2名、高水平人才团队1支,增强了导师队伍实力。

学位授权点现有研究生导师13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名,具有正高级职称104名、副高级职称26名。所有博士生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及正高职称,硕士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比75%。导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特聘专家6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名,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省部级人才20名等。此外,学位授权点还聘请北京大学、英国布鲁奈尔大学、法国CNRS国家实验室、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机构的14名学者为兼职导师。

 

(三)科学研究

 

本学位授权点科研任务饱满,经费充足。2021年,学位授权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工信部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0余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2.5亿元;与企业签订一批横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经费到款9200余万元。同时,学位授权点新争取到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军工以及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为“十四五”期间科研创新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

2021年,学位授权点高质量完成了一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领域重大项目的结题和验收工作,关键材料和关键技术支撑了国家高端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励29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4项;授权国家专利260项、国际专利2项;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四)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授权点拥有15个国家级中心、实验室、平台和研发制造基地,10个省部级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研究条件完备、设施一流,为研究生科研训练和论文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本学位授权点目前具备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试验、工程研究等教学科研活动需要的仪器、装备4000余台(套),共计约5.65亿元,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采用与高校和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成立联合实验室或联合技术中心等模式,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开展科技创新规划、重大项目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资源共享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为研究生了解行业背景与深入生产实际提供了难得机遇。

有研总院图书馆和主办的学术期刊为本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研总院建有科技专业图书馆,充分发挥有色金属科技创新综合优势,40余年间陆续创办15本学术、资讯类期刊。目前经营5本英文科技期刊,其中《稀有金属》(英文版)(《RARE METALS》,SCIE/EI收录,JCR4.003),国际Q1区期刊;《稀土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Rare Earths》,SCIE/EI收录,JCR3.712),国际Q2区期刊,是全球唯一专门报道稀土的英文刊。这两本期刊2021年双双入选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单,两刊连续十年蝉联该称号。创办的《分析检测(英文)》(《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ESCI/EI收录)。与江西理工大学合办的江西省第一本英文刊《钨科技(英文)》,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聚焦能源、环境、大交通等新兴前沿热点领域、交叉学科的期刊《链》,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此外,还拥有被EI收录的《稀有金属》《中国稀土学报》和百杰期刊《分析试验室》3本国内一流中文学术期刊(CJCR分别为1.213、1.118、1.018)。

 

(五)奖助体系

 

有研总院建立了较为科学、系统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形成了涵盖基本奖学金、助学金、专项奖学金(优秀生源奖学金、希望奖学金、院长奖学金、有研“未来之星”奖学金、学术论文奖学金)等的奖助体系,其中,基本奖学金及助研津贴覆盖率达到100%,为研究生顺利毕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除院长奖学金外,其它各类专项奖学金评选均不限比例。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获各类专项奖学金96人次,其中18人获优秀生源奖学金;47人获希望奖学金;3人获院长奖学金;8人获有研“未来之星”奖学金;20人获学术论文奖学金。此外,本学位授权点为激励研究生做好科研工作,设立科研创新奖学金,对在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研究生予以奖励,此项奖励覆盖面超过50%。

 

四、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1)招生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高度重视招生选拔工作,借助新媒体、优质生源高校专场宣讲等形式,提升招生宣传的实际效果;通过完善奖助体系,提高奖助体系覆盖面,增强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博士招生通过采用申请考核、硕博连读等途径创新选拔模式,硕士招生通过接收重点大学推荐免试生、多渠道调剂优秀生源等措施,拓展选拔渠道,提高优秀生源比例;修订招生管理制度,完善复试环节考察内容及形式,强化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考察,确保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2021年,学位授权点录取博士生28人、硕士生51人,生源质量相对较好。

(2)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借助新媒体、优质生源高校专场宣讲、优秀生源奖学金、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宣传、合作学校导师介绍、在承办的学术会议中宣传等方式,吸引和发现优质生源。重点开展靶向招生宣传,本学位授权点2021年研究生生源质量大幅提升。积极参加中南大学等6所院校的招生招聘宣讲会,重点走访重点院校辅导员,并建立合作关系;设计录取通知书、新生手册,从入学源头提高新生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大复试成绩权重,复试主要包括综合面试(专业知识考查、综合素质考查、英语能力考查)和专业课笔试两个环节,择优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适当加大复试面试成绩比重,强化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考察,确保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保证生源质量。

 

(二)思想教育

 

本学位授权点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充分运用首都红色教育资源助力课程思政,在精神层面、国家重大工程、文化自信、学科思想方法、哲学思辨、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新格局。强化思政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水平,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机制。成立由院士、党组织副书记等组成的德育导师团,定期开展思政教育报告会。配备负责研究生日常思想动态及思政教育的兼职德育导师(专职党委副书记、工作经验丰富的导师、首席专家等担任)、兼职朋辈导师(青年辅导员),并明确了德育导师和朋辈导师的职责要求,加强德育导师和朋辈导师的培训及履职监督指导。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等,引导全体师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充分发挥党建、课程思政及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课程教学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实现博士生、硕士生全部课程自主开设。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除政治、数学、英语等基础课外,全年开设学科相关专业课程30门左右,其中包括特色专业课程7门,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落实课程过程管理,明确授课教师对研究生课程和教学责任,与授课教师签订聘用协议,完善教学大纲。将立德树人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强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价,设计并组织研究生完成线上评教620人次,推动授课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负责,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2021年依据学位标准及学科需要修订了培养方案,出台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课程和教学管理。

 

(四)导师指导

 

有研总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规定了导师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遴选与聘任办法,明确了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本学位授权点严格落实条例要求,并明确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底线要求,导师至少每2周与研究生进行1次学术讨论,至少每个月与研究生面对面辅导科研工作或人文关怀1次,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导师如招生必须聘任副导师或成立导师指导小组。本学位授权点导师定期以研究生学术交流会、小组组会、面谈、现场指导实验等形式指导研究生。据调查统计,2021年,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平均每月与导师互动5次以上,平均指导时间超过50分钟/次。

 

(五)学术训练

 

本学位授权点通过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规范导师指导过程、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及科技讲座、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途径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通过让研究生直接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使其在制定课题研究路线、试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试验分析等方面获得充分训练,提升科研能力。设置了选题、中期、预审等关键节点,要求导师及指导组成员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全过程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指导。

 

(六)学术交流

 

本学位授权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定了《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暂行办法》,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作口头报告交流。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共主办、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年会16次,导师及研究生在国际或全国性学术年会上做主题、主旨报告40次,其中研究生做主题、主旨报告20余次。除寒暑假外,每月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专家现场点评,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推行研究生组会交流制度,由领域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共同参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

为增进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2021年联合东北大学开展1期联合学术活动,报告12人次,听众247人次,开创举办学术论坛新模式;1名硕士生参加全国冶金院校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并荣获优秀报告一等奖。

 

(七)论文质量

 

(1)论文质量保证手段

本学位授权点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学位申请阶段不断加大学位论文的抽查评阅力度。严格落实有研总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细则》《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细则》,2021年对全部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查评阅,抽查评阅结果优良率为93.75%,对34.38%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查评阅,抽查评阅结果优良率为90.91%。加大对研究生选题、中期、预审、学术不端检测等阶段表现欠佳以及担任行政职务的导师所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评阅力度。

(2)本学位授权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的情况和论文质量分析

本学位授权点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面向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积极引导研究生从重大科研项目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研究生基于“核心框架”概念系统开展论文研究。2021年1名硕士生学位论文荣获院优秀学位论文;1名博士生学位论文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硕士生学位论文荣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名硕士生荣获全国冶金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一等奖;北京市教委抽检硕士学位论文1篇,专家反馈评议结果为无问题;教育部抽检博士学位论文1篇,专家反馈评议结果为无问题。

 

(八)质量保证

 

(1)本学位授权点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一是建立全员全程管理机制。研究生导师、二级培养单位负责人、研究生具体管理人员、德育导师和朋辈导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二是不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加强二级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三是强化对学位论文选题考核、中期考核、学术不端检测、学术规范检查等各类考核、检查结果的运用,及时对相关研究生及导师约谈提醒,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2)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重视评阅专家库建设,“小同行”与“大联动”相结合,小同行,定期跟踪专家的科研成果产出及研究生培养情况,在小的学术方向或学术领域单元上组建动态专家库;大联动,对专家的学术水平及治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判,建立黑白名单,加强与白名单专家多种方式的联络与合作。强化对各类论文抽检结果的运用,加大对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及导师的奖励和资源配置(优先配备招生指标和优秀生源等),本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体系的正面引导作用,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3)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

本学位授权点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职责要求。组织各类培训,增强导师岗位职责意识,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培训内容涵盖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介绍研究生教育现状、院内外专家研究生培养经验分享、知网专家宣讲学术规范、心理专家介绍研究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方法。

导师考核采取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的考核周期,根据有研总院《导师立德树人考核职责办法》,各二级培养单位开展年度考核,全面评价在岗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导师自我评价、研究生评价、二级单位评价、研究生院评价相结合,优秀率不超过20%,不及格者视情况停招或限招。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的9个二级培养单位完成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年度考核,共考核在岗导师110人,其中22人被评为优秀(按照规定优秀率不超过20%)、87人被评为良好、1名被评为合格。

(4)分流淘汰机制等情况

有研总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研究生培养方案》等对于终止培养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不合格者将按退学处理。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通过加强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抽查评阅、规定论文评阅和答辩院外专家比例等措施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管控,对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实施分流淘汰。

 

(九)学风建设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9月初组织本学位授权点全体研究生及朋辈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参加中国知网学位论文部专家讲授《树立学术规范理念,促进科研知识创新》和科睿唯安专家讲授《一流科研信息,推动一流学术研究》。本学位授权点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采取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论文撰写应恪守科研和学术规范,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研究生学位申请阶段,使用中国知网提供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严格落实《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管理办法》的要求。

 

(十)管理服务

 

建立了研究生权益保护制度。有研总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中明确了研究生参加培养活动、使用教育科研资源、参加社会服务、申请奖助学金、获得公正评价、对有异议的处分进行上诉等各项权利,覆盖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思想、生活等各方面。设有专人负责管理并辅助完成导师授课、学位论文考核、学位授予等过程,保障培养过程正常有序。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研究生会等党团组织,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十一)就业发展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毕业研究生共44人,其中博士生12人(含与高校联合培养4人),硕士生32人,毕业生就业率为100%。20%毕业研究生选择到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55%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22.5%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为中联重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内龙头企业,2.5%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为通用电气三资企业。有研总院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发展质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馈用人单位对有研总院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9%。

 

五、服务贡献

(一)科技进步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在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新能源材料、光电信息与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新材料测试评价与计算模拟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所形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其专利成果中,已有多项通过技术转让、自行生产、专利许可等方式实现了转化,为国家高端装备研制生产、有色金属行业共性技术、国防建设和国家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各领域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进展如下。

(1)在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建成了国内一流的12英寸硅片研发中心,实现了28nm技术水平12英寸硅单晶研发和加工,有力保障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12英寸超高纯铜合金靶材等新产品通过世界一流集成电路企业验证。铝基复合屏蔽材料基本实现了战略武器电子学系统抗辐射加固技术升级全覆盖。突破了红外夜视系统用碱源元器件制备技术,热阴极用高性能钨基体材料制备技术也获得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2)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突破了高容量钛系储氢材料单批次300kg级制备技术及高效储氢系统模拟仿真与工程化技术,突破了电厂冷却用大流量高可靠氢气纯化技术,实现了电池容量衰减模式和失效机制的有效诊断,建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及其应用示范协同创新平台,重点解决了高镍三元材料、富锂固溶体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应用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

(3)在光电信息与特种功能材料领域,突破了第三代半导体高能量密度光源用新型荧光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制材料应用于教育、医疗照明和汽车大灯、大功率液晶显示LED背光源等领域;开发出高剩磁、高球形度异方性磁粉系列产品,实现了半导体用关键核心材料国产化,有力支撑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安全、快速发展。

(4)在高性能结构材料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领域,突破了高性能铝合金大规格板带材制造和高性能铜合金特种加工材制造系列成套技术,以及铝基复合材料锻件工程化、航空精密铝合金管材精确轧制、增材制造用金属粉体材料制备、铜及铜合金先进雾化制粉、高均匀复合粉末及其绿色制备等技术,有力保障了中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5)在新材料测试评价与计算模拟领域,完成了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和有色金属材料行业中心建设,为攻克共性关键技术、促进数据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支撑。在计算模拟方面,突破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新材料构效关系建模与性能预测、基于数值模拟的材料服役评价与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领域的新型储氢合金设计、先进热管理材料开发、海洋耐蚀材料服役损伤评价等。

 

(二)经济发展

 

本学位授权点持续通过向企业或其他机构专利授权或专利转让、建设示范生产线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2021年,学位授权点牵头组织完成3条大规格超高纯稀有稀贵金属靶材制造产业化示范线、4条高性能铝合金大规格板带材制造产业化示范线、6条高性能铜合金特种加工材制造产业化生产线的建设,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疆众合等企业开展技术转让项目多项,实现技术转让收入上千万元。

学位授权点积极向国家和地方组织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促进经济发展。2021年,向国资委汇报稀土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向河北省科技厅递交了“河北省稀土科技发展规划建议”;编制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面向2035的稀土催化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氢能发展战略研究(2035)》,对发达国家氢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科学研判,并提出中国氢能发展战略及近期重点任务;参与完成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2040可再生能源工程科技战略研究”,对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成熟度、发展方向、发展潜力等进行研判,提出了2040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及重点任务和工程建议;参与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研究》调研及编制工作,提出了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为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培养单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致力于国家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工程化技术创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针对行业锂离子电池更关键共性技术和痛点问题,开发核心技术和下一代关键材料,为股东和联盟成员单位提供技术和材料服务;建设测试检验平台,服务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企业;建设关键材料、电池、模组和系统的中式平台,为实现行业技术孵化提供平台。

2021年,学位授权点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44名,分别就业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陕西等省市,大部分从事于专业方向相关工作,为国家、地区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三)文化建设

 

本学位授权点深刻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总目标,不断推动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坚持在研究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研究生文化活动,在研究生中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注重学术引领,通过开展各类研究生学术交流,引领研究生树立崇高的科学精神,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学位授权点勇担学科领域和行业发展科普职责。以挂靠金年会手机版app网址金属学会等社会团体作为联系社会的桥梁纽带,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促进金年会手机版app网址金属工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科技人才的成长,为金年会手机版app网址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六、持续改进计划

 

加大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契机,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立“产-学-研”创新主体,争取本学位授权点现有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均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流导师队伍。一是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学科方向,通过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拟新增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数名。二是加大青年骨干培养力度,采用“项目+人才”的模式培养青年拔尖人才。三是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增加中青年导师数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导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获批建设国家“双创”基地为契机,整合相关创新资源,加强政策协同与创新模式探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技术与新材料从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到产业化的进程,打造贯穿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提升本学位授权点的科技影响力和研究生培养水平。

 

 

 

XML 地图